
颜色或色彩(英语:Colour 或 Color)是通过眼、脑和我们的生活经验所产生的一种对光的视觉效应。
人对颜色的感觉不仅仅由光的物理性质所决定,还包含心理等许多因素,比如人类对颜色的感觉往往受到周围颜色的影响。有时人们也将物质产生不同颜色的物理特性直接称为颜色。
那么颜色的本质是什么呢?
颜色的本质
在物理学上,所谓的不同的颜色就是可见光电磁波的不同波长(或者能量不同)的光子。
众所周知,光是一种电磁波,在人可以感受的波长范围内(约 312.30 纳米至 745.40 纳米),它被称为可见光。
假如将一个光源根据波长的强度排列在一起,我们就可以获得这个光源的光谱。一个物体的光谱决定了这个物体的光学特性,包括它的颜色。
颜色 | 波长 | 频率 |
---|---|---|
红色 | 约 625 ~ 740 nm | 约 480 ~ 405 THz |
橙色 | 约 590 ~ 625 nm | 约 510 ~ 480 THz |
黄色 | 约 565 ~ 590 nm | 约 530 ~ 510 THz |
绿色 | 约 500 ~ 565 nm | 约 600 ~ 530 THz |
蓝色 | 约 485 ~ 500 nm | 约 620 ~ 600 THz |
靛色 | 约 440 ~ 485 nm | 约 680 ~ 620 THz |
紫色 | 约 380 ~ 440 nm | 约 790 ~ 680 THz |

简言之,颜色的本质就是电磁波的可见光波段,不同波段的光对应了不同种类的颜色。
那么人眼是如何感知颜色的呢?
颜色的感知
颜色其实又并不真实存在,就好比嗅觉和味觉一样,人类色觉是不同波长的光线在人类感觉系统中产生的感受。
换言之,人眼分辨颜色的能力就是基于视网膜中不同细胞对不同波长光的不同敏感性,而不是光线本身的性质。
人眼中的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都能感受颜色,其中视杆细胞主要在昏暗的光线下工作,提供黑白视觉;而视锥细胞则支持色彩感和清晰细致的视觉。
一般人眼中有三种不同的视锥细胞,每种视锥细胞的敏感曲线大致是钟形的,视锥细胞依照感应波长不同由长到短分为 L、M、S 三种。
此处 L、M、S 三种不同的曲线也就对应了色彩理论中的三原色:红、绿、蓝,也就是说我们只能看到三种颜色,那平时看到的五颜六色、丰富多采的世界又是怎么回事呢?
因为每种细胞也对其他的波长有反映,因此并非所有的光谱都能被区分。比如绿光不仅可以被绿视锥细胞接受,其他视锥细胞也可以产生一定强度的信号,所有这些信号的组合就是人眼能够区分的颜色的总和。
人类一共约能区分一千万种颜色,不过这只是一个估计,因为每个人眼睛和大脑的构造不同,每个人看到的颜色也少许不同,因此对颜色的区分是相当主观的。
假如一个人的一种或多种锥状细胞不能正常对入射的光反映,那么这个人能够区别的颜色就比较少,这样的人被称为色弱,有时这也被称为色盲。
总言之,进入眼睛的光一般相应三种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被分为 4 个不同强度的信号,对这些信号的组合状态的感知就被定义为一种颜色。
在正常情况下,当光线足够亮以强烈刺激视锥细胞时,视杆细胞在视觉中几乎没有任何作用。对于视野中的每个位置,三种类型的视锥细胞会根据每种视锥细胞的受刺激程度产生三个信号,它们之间可能的组合决定了人类的色彩空间。
另一方面,在昏暗的光线下,视锥细胞受到的刺激不足,只留下来自视杆的信号,导致无色反应。在某些中等照明条件下,视杆响应和弱视锥响应共同导致颜色歧视,而视锥响应无法单独解释。
颜色的可见性
现在我们了解到了颜色的本质,以及感知原理,那各种物体又是如何被我们所看见的呢?白天可以看到物体,为什么黑夜却看不到呢?
身边的物体可以简单的分为光源和非光源,凡物体自身能发光者,称做光源。我们能看见太阳、点燃的蜡烛等光源,是因为它们发出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本身不发光的物体,如桌子、板凳等我们也能看见,是因为当光线照射到物体时,表面会吸收一定的波长而其它的波长会反射出来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当感知这些反射光的锥体细胞受到刺激后给大脑一个反馈,大脑对接收到的反馈进行处理, 从而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个彩色的图像。到了晚上缺少了光源就没法再被看见了。
所以说,我们能看见某个物体,一种是因为该物体本身可以发光,另一种则是因为该物体是可以能反射某种颜色的光。
三原色
三原色是与此相关的一个概念,指的是色彩中不能再分解的三种基本颜色,我们通常说的三原色,是光学三原色以及色彩三原色。
光的三原色可以分为红、绿和蓝,然后用三原色兑在一起就可以出现别的颜色。如三种颜色全加在一起的话等于白光,全没有则为黑色。
但如果我们在一张白纸上用颜料作画,我们做的却不是加法而是减法。因为当你涂上一种“红颜料”时,实际上你涂抹的是一种能吸收蓝、绿光的颜料,这种材质是因为吸收了蓝绿光,所以它反弹出来的只有红光才呈现为红色。
对应的吸收红光的颜料,它实际上是反弹了绿光和蓝光,所以它呈现出来的是青色。而吸收绿光的颜料,因为反弹是红光和蓝光,所以呈现出来是品色。吸收蓝光的颜料,它反弹的是红光和绿光,所以它呈现的是黄色。
这三管颜料下下去,在纸张上画出来的其实是青、品、黄三个颜色,也就是 Cyan、Magenta 和 Yellow,也就是 CMY。
因为这个 CMY 三管颜色每一个都能吸收光的三原色的其中一种颜色,所以如果把这三个颜色全调在一起的话,它就吸收了红绿蓝所有光,那就是说它是黑色的。
总结
从本质上讲,我们之所以能看到东西是因为看到了光。而光是一种电磁波,人眼能感知的大约是在 300nm 至 700nm 之间,这部分电磁波谱也被称为可见光谱。
当可见光入射到我们双眼的视网膜后,感受红(625 ~ 740 nm)、绿(约 500 ~ 565 nm)和蓝(约 485 ~ 500 nm)的三种视锥细胞就会被激活,并将信息传播给大脑,大脑根据不同细胞的刺激情况形成视觉。
从光的本质上说,电磁波本没有颜色这个属性,只有波长和频率之分,只是人类大脑处理视锥细胞接收到的信息时,把不同的波长信号进行划分,从而才有了“颜色”。
所以说,我们能看到的颜色其实是生物概念的,而非物理概念的。
人类的三种视锥细胞,对不同波长的光有着不同的灵敏度,当然也有相互重叠的部分,所有这些信号感知强度的组合决定了人类的色彩空间。
除了视锥细胞外,人眼中还有另一种名为视杆细胞的光敏细胞,对光的强度比较灵敏,无色觉,主要主导暗环境或夜晚的视力。
附录
光谱:是复色光通过色散系统(如平面镜、凸透镜)进行反射后,依照光的波长(或频率)的大小顺次排列形成的图案。
传统美术三原色:红、黄、蓝。
当年受牛顿实验的启发,艺术家 Jacob Christoph Le Blon 根据经验也开发出了属于颜料的三原色:红、黄、蓝,他发现这三种颜色,可以调配出绝大多数人们想要的颜色。
之后,红黄蓝便成了美术三原色被世人所认同,甚至流传至今。随着技术的发展,科学家才根据人眼的生理特征确定了美术的三原色应该为青色、品红色、黄色。